宗庆后去世他的一生就是摇晃的改革开放史

发布时间:2024-04-06 作者: 行业新闻

  

  娃哈哈创始人,前中国首富宗庆后,于2024年2月25日10时30分去世,享年79岁。

  20世纪初,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张作霖手下有个姓宗的财务部长,能力突出,后来还当过河南省代理省长,生了个儿子叫宗启。

  因生逢乱世,宗启命途多舛,颠沛流离,家道中落,到1940年代,已泯然众人矣,成为江苏宿迁市东大街的一户普通人家。

  1945年10月12日,宗启夫妇诞下一子,取名庆后,意喻为庆幸宗家有如此后代。1949年,宗启一家离开江苏宿迁,迁居浙江杭州,这里也是宗家的祖籍所在。

  宗启毕业于化学系,身负巨大才华,却因曾在政府工作过,不断接受审查、隔离、教育,最终被送到农村进行改造。

  父亲的离开,让原本就家道中落的宗家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担一下落在宗庆后的母亲王树珍肩上。

  王树珍在工商联办的一所学校教书,薪水微薄,却要养活一大家子,每天在学校工作12小时,下班后再匆匆回到家,照顾孩子。

  有次,宗庆后带着年幼的弟弟玩,看见邻居家的孩子吃糖,任凭宗庆后如何拉扯,弟弟一动不动,站在吃糖的孩子面前,仿佛发痴,眼神流露出对糖果的热望,嘴里还流出哈喇子。

  这一幕,恰好被母亲王树珍看见,立即将兄弟俩带回家,定下规矩:以后再看见其他人吃东西,不要停留,立刻离开。宗庆后更是受到母亲训斥,让他严格要求自己,给两个弟弟做榜样。

  王树珍训完孩子,看着宗庆后委屈又懂事的表情,忍不住眼圈红了,拿出干瘪的荷包,点了点当月仅剩的那点零钱,给孩子们一人买了一块糖。

  但随着生活的愈加艰难,有天,王树珍对宗庆后说,庆后,家里负担太重,养活你们兄弟三个已经很吃力了,你的妹妹留在家里只会饿死,我们得把她送给别人养。

  宗庆后一听,眼泪就控制不住流出来,哀求道,妈,别把妹妹送人,我和弟弟以后能少吃点。我现在就退学,出去打工挣钱!

  宗庆后流干眼泪,默默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干一番事业,不再让父母烦恼,不再让弟妹受苦。

  16岁时,宗庆后主动辍学,跟着汽车厂师父做学徒,做了一段时间,因营养不良,干不了重活,被车行的师父辞退。宗庆后没闲着,又打了许多零工,包括卖爆米花,发传单,看大门等。

  1963年,宗庆后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消息,舟山农场正招收知青,而且没有家庭背景的限制。

  宗庆后把握机会,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来到农场后,才发现这里环境恶劣,原本是个劳改所,关押犯人的地方。

  在舟山农场,宗庆后每天都要拉着千余斤的泥土,往返于15千米的路途,来回一次难免腰酸背痛。闲暇时候,其他工人喜欢打牌娱乐,宗庆后则一个人往角落一待,静静地看书。

  农场书记看在眼里,觉得宗是个可造之材,经常找他聊天,鼓励他多读书看报,还送了他很多旧书。

  谁料,保送上大学的事儿八字还没一撇,宗庆后就得到消息,上面决定停办农场,将知青转移到绍兴茶场。

  在绍兴茶场,宗庆后每天种茶、割稻、搬砖、烧窑,累了就伫立茶山下,就着清风袅袅,听采茶女唱采茶歌,正所谓男女搭配,搬砖不累,不禁心旷神怡,自得其乐。

  在茶场,宗庆后每月能领到20多元工资,许多知青,染上了吃喝打牌等陋习,这点钱远不够用。宗庆后除了吃饭,就是买书,每月还能攒下一点钱,寄回杭州家里,帮母亲和弟弟填补家用。

  宗庆后爱读书,阅读范围开阔,文史哲,经济学,社会学,无所不窥,从《二十五史》到《拿破仑传记》,应有尽有。

  对宗影响最大的是《选集》,其中他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叫《反对本本主义》,宗庆后每看到引人深思的句子,就用笔画下来,反复琢磨,同时提醒自己:要反对“本本主义”。

  1977年,宗庆后的二弟宗泽后从插队的农村回到杭州老家,家里只剩下宗庆后还孤身在外。经过宗庆后父母商议,孩子既然回不来,就让他就地成家吧。

  为了让儿子成家时体面一点,宗庆后父母拿出家里多年积蓄,买了上好的木材。宗庆后两个弟弟,一个做木工,一个做油漆工,父母在一旁帮忙,齐心协力,为宗庆后制作了一套崭新的家具。

  这天,宗庆后正在搬砖,听到工友说,有他家里寄来的大个邮件。宗庆后纳闷,家里条件这么差,无非寄点吃的穿的,邮件能有多大呢?

  宗庆后在绍兴茶场一住就是15个春秋,冬寒夏暑,四季流转,有人蹉跎了岁月,有人积淀了力量,只待春雷一响,便如猛虎下山,汇入那个时代最壮阔的潮流——1978。

  在风景如画的绍兴茶场,在挥汗如雨的田间地头,宗庆后心中一直牢记着那首《到韶山》:

  1978年,中央出台了一个新政策,如果家长能放弃城镇职工工作,退休回家,那么其知青子女,就可以回城顶替父母的职业。

  王树珍听到消息,欣喜万分,为了让儿子宗庆后尽快回城,二话不说,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教师岗位。在平时,王树珍即使生病,都要强努着上课,从未请过假,这一次,她毅然递交了退休申请函。

  因学历低,宗庆后无法接母亲的班,去当老师,而是被安排到学校附近的纸箱厂做工人。

  领导嫌他“假积极”,给他挖了个坑,说道,小宗啊,看你平时能说会道,点子挺多,厂里决定调你去当推销员,给厂里产品找一条销路,按销量给你提成,怎么样?

  纸箱厂的推销员,就是踩个三轮车,四处骑行贩卖,到不同地方送纸箱,辛苦不说,还容易受人轻视,许多人嫌掉价,不屑于干。宗庆后则一口答应。

  厂里为方便宗庆后工作,给他分配了一间单独的宿舍,这让宗兴奋不已,因他家人口多,与几个弟弟挤在一起住,没法用心读书。有了自己的宿舍,就可以在知识和思想的海洋里遨游了。

  宗庆后隔壁,住了个退休老干部,他原以为旁边搬来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儿,感觉自己安静的日子到头了,没想到这个粗犷小伙儿,却是个好读书的儒生,从不召集人马,喝酒打牌抽烟。

  老干部嗔道,瞎说,你是个很优秀的小伙子,合适的女孩还不好找?放心,大伯一定帮你物色一个好姑娘。

  热心的老干部说干就干,在自己从前同事那里,找到了一个大龄姑娘,名字叫施幼珍,模样端庄,性情温柔。

  施幼珍毕业于杭州第八中学,按当时政策,她可以留在城里,不用下乡当知青。但施把宝贵名额留给了妹妹,自己主动报名去了黑龙江东北边陲一个叫雁窝岛的小兵团,并当上了副排长。

  宗、施二人经过几次接触,有了感情,于1980年5月1日劳动节,结为夫妻。

  他从纸箱厂出来后,换了几次单位,先后推销过电表、电风扇等紧俏产品,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

  1986年,改革的步伐迈得慢慢的变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企业中得到大力推广。尤其是一些经济效益差的中小企业,在社会上广发“英雄帖”,以承包的形式,交给出类拔萃的的人来经营。

  杭州上城区的一些企业,纷纷广开门路,寻觅能人,组建了一个校办企业经营部。

  1987年4月6日,在教育局分管副局长的主持下,上城区校办企业经营部,开始选拔承包经营的经理。宗庆后作为候选人,语出惊人,咱们企业的经营利润只有4万元,太少了,我能够保证创利10万元。

  接手经营业务后,宗庆后做起了一些小生意,包括批发铅笔、橡皮、作业本等,利润只有几厘,但需求量很大。

  宗庆后踏实笃行,外表敦厚,内心狂野,这种聚沙成塔的创业游戏,正合他胃口。

  无论黑夜白天,只要有人要货,宗庆后随传随到,他的交通工具是一辆破旧三轮车,每天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送货,走遍了杭州每一个学校的每一条道路。

  有一次,宗庆后听说湖州有家卖冷饮的百年老店,一直想进入杭州市场,却未能如愿,便主动联系上了对方,“吹牛”说自己能一手包办。

  冰棍到货后,宗庆后以最快速度卸货,迅速放进冷库。客户一个电话过来,他就立即将冰棍搬出来,快马加鞭,踩着三轮车给人送到指定地点。

  一批冰棍利润不过几元钱,加之冷热交替的气温变化,宗庆后时常感冒,细心的妻子,为他缝制了军大衣,在冷库搬运冰棍时穿上。

  宗庆后手下有个女员工叫王琴,工作很拼命,经常主动加班,王的丈夫是个小学教员,为此颇有微词。

  有一次,上11点,王琴还没回家,丈夫忍不住了,偷偷跑到王琴的单位,瞧瞧妻子是不是真的在加班。这么一闹,王琴很生气,认为丈夫不信任她,伤了自尊,索性收拾东西,住在了单位,和丈夫“分居”。

  宗庆后对王琴的丈夫说,我们现在是万事开头难,王琴是我们这挑大梁的,为了把业务做好,经常加班,让你们夫妻发生矛盾,这都是我的错。

  听了这番掏心窝的话,王琴的丈夫有点感动,握住了宗庆后的手,宗经理,我以后再不跟王琴闹别扭了,一定全力支持她的工作。

  许多商家把目光锁定在了儿童市场上,有家刚成立的营养品公司,生产了一款“中国花粉口服液”,属于第一代儿童营养品,没啥知名度,口服液老板慕名找到了宗庆后,希望他能成为公司的经销代理。

  1987年,宗庆后以“增强儿童体质”为名,把儿童营养产品的出厂报告递交给了有关部门。7月4日,杭州主管部门下文,认可了宗庆后的报告,默认“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成立。

  在上城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宗庆后拿到了10万元的生产设备,并从教育系统内部带回30名职工。

  在接下来的3个月內,宗庆后依靠他的销售网络和销售天才,卖出了120万盒“中国花粉口服液”,一度让该口服液品牌供不应求。

  要做营养液生意,先得建立一条营养液的灌输线万元。宗庆后向上面汇报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一致支持,他迅速找到一个占地300多平方米的灌装车间,产量高达数万支,当年便生产出180万支“中国花粉口服液”,产值达270万元。

  随着蛋糕做大,全厂职工收入大幅度提升,人人干劲十足。经过一年苦干,“中国花粉口服液”全年销量达436万元,利润上缴22万元,比承包经营部时的10万元指标翻了一倍。

  1988年5月,《杭州日报》一条新闻引起宗庆后关注,根据一组调查数据,全中国3.5亿儿童中,有31%的孩子都有营养不良的症状,导致这些症状的根本原因是孩子挑食、偏食和厌食。

  宗庆后拜访了浙江医科大学的儿童营养专家朱寿民教授,拿出5万元研究基金,希望他能研制出针对儿童身体健康、促进儿童消化的营养品。

  当时正好花粉口服液销量见顶,有严重下滑趋势,公司的人听说宗庆后又要研发新产品,全都人心惶惶,没有把握。

  那一边,63岁的朱寿民教授,也在没日没夜动作着。他运用中国医学传统药膳的食疗原理,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标准,用上百种食材反复实验研究,终于搞出了一个由桂圆、红枣、山楂、莲子、胡桃、米仁和鸡肝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的营养品配方。

  有了基础配方,宗庆后又开始挖掘制作营养产品的顶级人才,杭州国字号的百年老店——胡庆余堂,成了他的目标,几番观察后,宗将目光锁定在一个叫张宏辉的技师身上。

  为招揽张宏辉,宗庆后几次登门拜访,发现张的房子简陋狭窄,一家人挤在一起,多一个人都无法下脚。宗庆后立即拍板,将上城区教育局刚分给他的大房子,让给了张宏辉。

  要知道,当时的宗庆后一家三口,也是住在一个占地只有10平方米的小破屋,能将分到手的新房子拱手相让,其抱负胸襟不可想象。

  张宏辉感动万分,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答应进入宗庆后的企业,不分昼夜研制新产品。

  许多员工和朋友,见宗庆后如此舍得下血本,都啧啧称叹,有人还觉得他脑子秀逗了,太傻。

  但是,当新的营养品创造出来后,每一个人都欣喜如孩童,脸上露出了一种奇妙的表情——娃哈哈。

  1988年10月20日,宗庆后站在车间里,看着第一批“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传输下来。

  彼时电视媒体流行,方兴未艾,城市的夜晚,吃完饭后,一家老小齐聚电视旁,收看热点影视剧或小品晚会,各式广告也随之穿插。

  曾庆后投世人所好,先跟杭州本地两家电视台进行了接触,经过谈判商议,以21万元的价格谈妥了电视广告投放。

  当时,宗庆后企业刚上道儿,前期开发产品投入了大量资金,一番折腾下来,企业拿得出的全部资金,也不过只剩10万元,却要投入比流动资金一倍还多的广告费用,无异于豪赌。公司的许多员工和高层,不禁心里都打起了鼓。

  这个关键时刻,宗庆后坚定的个人信念又发挥了作用,他信奉一句话,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在于他能否在身处困境,面临选择时,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

  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播出,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那句“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词,几乎成了一句魔咒,瞬间俘获了那些担心孩子厌食问题的家长的心,也成为一众孩童“控制”家长为其购买娃哈哈的“实用口诀”。

  厂里的几个销售,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在电视上打广告的第一个月,娃哈哈销售量突破15万盒,第二个月,销售超过20万盒。

  为了让销量更上一层楼,宗庆后邀请朱寿民等研发者和行业权威人士,在报纸上刊登娃哈哈的制作配方和研发过程。

  此举大获好评,让娃哈哈一炮而红,产品上市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488万元。许多孩子和家长,发来热情洋溢的来信。

  我4岁的儿子一直厌食,身体瘦弱,时常生病,全家人都为他吃饭的事操心,自从喝了娃哈哈,他的饭量显著增加,家里的欢声笑语又多了起来。

  我们的孩子简直爱上了娃哈哈,每天早晨醒来,不给喝就不起床,喝了娃哈哈,孩子心情好,成绩也慢慢变得好了。

  插句题外线后,小时候正赶上娃哈哈狂潮,有回,父亲同事的小孩,来家里做客,不要别的,点名要喝娃哈哈果奶,结果家里只剩下一瓶。我们为了那瓶珍贵的娃哈哈果奶,几乎大打出手。

  “娃哈哈飓风”先是狂扫浙江,紧接着,在电视、报纸、电台轮番轰炸下,从浙江到上海,从广州到北京,这股饮料飓风以无可抵挡的破竹之势,席卷了全中国。从地图上看,仿佛一条用娃哈哈串连成的珍珠项链。

  1991年,娃哈哈出资8411万元,兼并了不断亏损的杭州罐头食品厂,上演了一出小鱼吃大鱼的戏码,罐头厂原有的2200多名员工,也悉数编入娃哈哈企业。宗庆后还立了个“军令状”,在半年內让企业扭亏为盈,不给政府和银行拖后腿。

  兼并杭州罐头厂后,原有的生产基地已不足以满足娃哈哈的发展需要,宗庆后决定利用世界最超前、最先进的技术,打造一个娃哈哈新基地。

  在1994年的娃哈哈全国经销商大会上,宗庆后强势宣布规则要改,经销商若想从娃哈哈拿货,必须先交预付款,或者说叫押金。押金不白压,娃哈哈会给予其一定利息,并在一年的销售结束后,将押金全额奉还。

  经销商起初不愿意,但娃哈哈品牌摆在那里,实在是太特么好卖了,再加上可以拿到返利,遂答应下来。

  在10多年时间里,娃哈哈各种类型的产品的广告推广费用,累计约40亿元,位居央视所有广告商的前3名。

  很少有人知道,娃哈哈的广告费都是以最低价成交的,都是签订的全年广告,总的推广费用控制在销售额的10%。随着广告效应发酵,销售额不断攀升,其广告占比其实是在逐年降低。

  1997年,宗庆后盯上了全球行业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产生了一个疯狂想法——做非常可乐,分一分世界饮料寡头的蛋糕。

  做可乐的决定,遭到了90%内部人员的反对,但宗庆后内心狂野的基因再次占了上风,硬是将非常可乐做了出来。

  1998年6月10日,北京时间22点40分,当中国人在电视机前等着观看法国世界杯时,电视荧幕上忽然出现一条鲜红标语: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

  1999年,非常可乐销量达到40万吨,直追年销售50万吨的可口可乐,2003年,非常可乐销量超60万吨,而当年百事可乐的销量不到100万吨。

  这种疯狂的行为,可以被说是跟风或复制,但真相却是宗庆后经过冷静思考的产物。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企业只做单一的产品,势必要走向灭亡,为生存,只有在残酷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不停地改进革新,吸取别的企业的长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娃哈哈八宝粥,娃哈哈果奶,娃哈哈营养快线、非常可乐、非常柠檬、非常甜橙、娃哈哈茶饮料、爽歪歪、思慕C、呦呦、啤儿茶爽……

  1091年,宗泽三十而立,高中进士,因性格耿介,受朝堂宵小排挤,只混了个县尉。

  35年后,金兵入侵大宋,年逾古稀的宗泽接到朝廷任命为河北义兵总管的任命书,硬挺起年迈的身躯,带领宋军攻陷金兵30多个营寨。

  在这个当口,有位少年投入宗泽麾下,宗泽看他武艺超群,胆色过人,遂交给他500骑兵。少年指挥若定,以铁血手段,打败入侵金兵,从此扬名天下。

  漫卷史书真如铁,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立下的种种丰功伟业,说穿了,也不过是找对人,做对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