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酿出“甜蜜事业”

发布时间:2023-12-02 作者: atp荧光检测仪

  • 产品介绍

  韦远林从蜂箱中拿出两块蜂框,熟悉地用刮刀除去蜂蜡,放进摇蜜机里,轻轻转动手柄,随着呼呼的响声,黄色的蜂蜜被甩向摇蜜机四壁,缓缓流向桶底,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气息,一群蜜蜂在四周绕飞,久久不愿意离去。

  韦远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长坪瑶族乡东护村蜂场的管理员。对于蜂农来说,摇蜜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摇蜜机也成为他们心中的“摇钱筒”。这个季节,在广西养蜂第一县——蒙山县的密林里,这甜蜜的一幕随处上演。

  小小的蜜蜂,一头连着森林,一头连着村民的钱袋子,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能手。截至2022年底,蒙山县有3000余人从事养蜂产业,蜂群达18.8万群,全年蜂蜜产量2607吨,产值达2亿元。今年6月,蒙山县发展“甜蜜经济”案例入选广西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蒙山县位于梧州市西北部,森林覆盖率达82.87%,生态优越,有“天然氧吧”的美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凭借野生鸭脚木、乌桕、五倍子等90多种丰富的植物蜜源与良好的天气特征情况,蒙山县成为养殖蜜蜂的天然基地,养蜂量位居广西首位。

  随着竞争的加剧,品牌意识不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一度导致蒙山蜂蜜产业竞争力下降。

  为推动蜂蜜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近年来,蒙山县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为契机,充分的利用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养蜂产业扶持力度,找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契合点,将乡村振兴“甜蜜事业”越做越大。

  优质充足的蜜源是保证蜂蜜产量、品质的前提,为此,蒙山县首先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培育、种植蜜粉源植物,夯实蜂蜜产业基础。

  在蒙山镇甘棠村十万屯十万蜜意蜂场,只见一只只蜂箱被摆放在一片高大的松树林下,林下的小树树叶像鸭掌,因而被称为鸭脚木。

  鸭脚木蜂蜜是蒙山最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蜂蜜品种。“鸭脚木蜂蜜除了具有普通蜂蜜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等功效外,还具有发汗解表、祛风除湿的功效,深受东南亚国家人民喜爱。”蒙山县畜牧站站长黄灿山说。

  十万蜜意蜂场场长欧洪铭说,为了弥补天然鸭脚木数量的不足,蜂场大力种植鸭脚木树,去年就种了800亩,不仅提供了充足的蜜源,还保持了水土。

  “蒙山县培育成立蜜粉源植物苗木基地,年培育蜜粉源植物40万株以上,可完成蜜粉源植物种植(套种)1500亩,建成11个100亩以上的蜜粉源植物种植(套种)示范基地,扩大了养蜂产业蜜粉源基础。”蒙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柳良说。

  在茶山水库附近的一处树林,摆放着200多只蜂箱。这是蒙山镇回龙村村民何林的蜂箱。何林是一名残障人士,8月底他把蜂箱运到花粉丰富的桂林市,仅仅1个多月的时间,回来就收获了2000多斤九龙藤蜂蜜,收入超5万元。

  “养蜂产业劳动强度不大,老人、妇女都能养,很受山区群众的欢迎,因而快速地发展起来。”长坪瑶族乡党委书记刘佐生说。

  通过发展林下养蜂,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了林地资源利用率。蒙山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盛荃说,为进一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蒙山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统筹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了以蒙山镇、黄村镇为核心的蜂产业发展区。

  “经过授粉提高了植物结果率和单位林地产出率,激发了农民群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林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林养蜂、林蜂协调的良性循环。”张盛荃说。

  刘荣军是黄村镇朋汉村的养蜂带头人,家里世代养蜂。近段时间,他每天发货量达百单左右。

  “我现在一年能销售12万斤左右的蜂蜜,解决近30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刘荣军说。

  发展养蜂产业,除了蜜源,还需要资金和技术。刘荣军认为,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对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蒙山县是广西唯一的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县。通过依托改革试点,蒙山县整合投入15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推行“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入农户和导入技术,分别采取“先建后补”“企业赊销”“合作社托养分红、跟班学习”等方式精准帮扶养蜂户,农户每养一群蜂可获得补贴300元,每户最高补贴5000元。

  同时,蒙山县还将中央财政补助的5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蜂产业发展高效优质示范区建设,举办养蜂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加强蜂产业科技支撑。

  “蒙山建立了以广西养蜂站等企业和事业单位为主体,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科技服务支撑团队,为蜜蜂养殖户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平均每年举办3期蜂产业工作培训班,开展6次至8次实地学习培训活动,累计培训500人次以上。”陈柳良说。

  为了提升联农带农成效,蒙山县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蜂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截至2022年底,蒙山县有养蜂专业合作社12家、蜜蜂加工公司2家,200群以上的规模养蜂场243个。

  蜂蜜行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标准化管理,统一养殖蜂种和技术管理,统一采购蜂具、蜂药和蜂饲料,统一包装销售,套种蜜粉源植物,增加蜜粉源供给,建设连接两广对全国的蜜源基地,推进养蜂产业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

  此外,蒙山还创新构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机制,利用集体资产、集体场地投入发展蜂蜜产业,将集体经济投入的资金折股量化并发放股权证书。

  “甘棠村推动28户村民将870亩蜜源植物生态保护林入股蒙山县蜂源种养场,通过‘订单收购+分红’模式养蜂5000多群,入股蜂源种养场的村民每年可获得2.62万元山林入股分红。”蒙山镇党委书记王运方说。

  通过采用“订单收购+分红”模式,带动全县蜂农总收入增长18.9%,提升了蜂农经济收入水平,让蜂农踏上了“甜蜜”致富路,推动蜂蜜产业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智能拍摄蜜蜂工作状态并统计出蜜蜂实时进出蜂箱数量,自动感知传输蜂箱重量,测定蜂箱温度和湿度……在十万蜜意蜂场的电脑上,记者看到智慧蜂场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这些数据都很有用,进出蜜蜂数量突然降低,就能对蜂群是否有疾病产生预警;蜂箱重量递增情况反映产蜜是不是正常,达到一定重量就可以开箱,减少人工查看环节;而温度和湿度一旦偏离正常值,就能采用措施进行干预。”欧洪铭说。

  为推动产业智能化,蒙山县构建集智慧蜂场建设、智能装备研发、蜂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蜂业关键技术体系,提出“AI+物联网+蜂产业链”的技术服务模式,引入国家蜂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动首批15家蜂场入驻,发放入市溯源码2万张,辐射4000群蜂。

  智慧蜂场建设实现了远程控制、安全生产、智能预警和综合管理,而推进产业融合、延伸蜂蜜产业链条,是蒙山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又一举措。

  在蒙山县长寿食品加工园纯香食品有限公司展示中心,记者看到各种蜂蜜产品摆满货架,在展示中心一角,主播正在直播“带货”。“公司是从种植百香果起家的,如今发展蜂蜜产业,就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生产出专供全国奶茶店的百香果蜂蜜饮料。”公司负责人江自庆说。

  如今,蒙山县正大力打造蜂业深加工园区,逐步形成蜂王浆、蜂面膜及复合类蜂产品集群基地,推动产业由单一传统食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医疗保健品领域延伸,稳步向化工、医药、添加剂等行业拓展,提高蜂产品附加值。

  同时,蒙山县还扎实推进“蜂+N”融合发展,建设“蜜意小村”“蜂情小镇”,因地制宜构建蜜蜂培训中心、蜜蜂大世界、蜂疗养生体验园、旅游观光园等功能区,建成集蜂产品生产、科普、销售、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蜜蜂科技馆,积极打造生态、旅游、养生、休闲、科普等新兴业态,提升蜂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价值。

  此外,针对蜂蜜市场良莠不齐、造假添假行为对产业高质量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蒙山县提高品牌意识,鼓励公司申请产品认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目前,蒙山县先后打造了“富醇香”“蒙情蜜忆”“延益”“那巢蜜”“橄泉”和“瑞旭”6个蜂蜜产品商标。2022年,“蒙山鸭脚木蜂蜜”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富醇香”品牌鸭脚木蜂蜜在2023年获得绿色认证,那巢蜂蜜产业示范区也已通过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认定,蜂蜜产业不断凸显品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截至2022年底,蒙山县有3000余人从事养蜂产业,蜂群达18.8万群,全年蜂蜜产量2607吨,产值达2亿元。今年6月,蒙山县发展“甜蜜经济”案例入选广西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