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10 18:34:54 | 作者: 蛋白饮料
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买零食喝饮料了,随时代的推移,现在孩子们吃的也是越来越高级,不少80、90后的街坊发现,
汇源果汁,我相信全国人民都熟悉,这个曾经一家独大的果汁品牌,就在今年春节前的1月18号,港交所正式将汇源果汁摘牌退市。对于消费者来说,汇源果汁两个字好像已经封存在记忆里面很久,突然退市的消息不仅让众多消费者感叹世事的无常。
其实不只是汇源果汁,仔细想来,在2000年左右,当时的饮料市场好像不只是汇源,很多极具地域性的饮料饮料品牌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北京的北冰洋,广州的亚洲汽水,天津的山海关汽水,重庆的天府可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自己的专属饮料。
以北冰洋为例,1毛5一瓶的橘子味汽水,在80年代初产值过亿,甚至还出现在1983年的第1届春晚上,崂山汽水也不甘落后,85年全国市占率一度达到20%,天府可乐甚至远销海外,一路买到可乐原产地美国,但是就这样群雄各霸一方的盛况确是在一夜之间消失。
街坊:以前有一个叫做旭日升冰红茶,然后有个牌子叫做夏天乐,夏天乐我没见过了,然后旭日升冰红茶好像也已经不见了。
街坊:北冰洋现在感觉比较少了,以前会多一点,家庭聚会经常买,现在感觉都是买可乐、南国椰汁比较多。
一瓶小小的三块钱的饮料,引发的可能是上百亿的商业霸主之战,随着汇源果汁的退市,我们显而易见,曾经百花齐放的国产饮料之所以消失殆尽,或者难振雄风,或多或少都有面临了跟汇源果汁一样的困境。
国产饮料曾经一段时间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国外品牌,在国产汇源果汁,非常可乐等曾经的头牌饮品落幕后,随之崛起的则是酷儿,美汁源等品牌,而这一些品牌或者是可口可乐的旗下产品,或者是百事可乐的旗下产品。其中我们熟知的美汁源,可口可乐依靠着这款产品稳坐中国果汁市场的最大份额。
国产饮料为何消失?外资品牌又是如何在中国做大做强?究其原因,记者看出,曾经红极一时的国产饮料品牌消失,背后或多或少的都有全球饮料巨头的影子。
以汇源果汁为例,作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国产饮料,汇源的百分百果汁销售量占据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的百分之43.8%,也正因如此,汇源甚至有自信打出“有汇源才叫过年”的广告标语。
90年代初期,随市场环境的改变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国内企业掀起了与外资合作的合资潮,不少国产饮料企业也选择与外资合作。以天府可乐为例,1994 年与百事可乐合资,百事可乐出广告资源,并从产品中抽成。
对于国产企业来说,这样的合作方式终于有机会贴近顶级企业,学习管理和先进的技术,但是百事可乐逐渐停掉天府可乐的广告资源,天府可乐的市场占有率暴跌,最后天府可乐彻底被百事取代。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同样的事情接连发生,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两个公司先后以合资形式瓜分了我们熟知的7个汽水厂,其中可口可乐入股的是山海关,八王寺和二厂汽水,慢慢这一些品牌都消失在了全国的大街小巷。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周如南:我们注意到很多国际饮料公司进入到中国市场,他是通过和国产饮料企业合资的方式站稳脚跟,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随着他们不断地股权增持,不但是占领了国产饮料企业的销售经营渠道,同时占领了品牌的渠道,由此产生了一种品牌的代替。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后,却并为停下对国内企业打击的脚步。一边通过股权增持成为合资企业的实际股东,雪藏国内品牌。一边低价收购国内品牌剩余股权,抓住国内企业想要学技术的迫切心理,低价入股挤兑国内企业。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周如南:另外,我们从消费群体的心态结构的角度来讲,国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也会认为“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国外的饮料比较好喝”这种某一种意义上的“崇洋”的消费心态,也给这种国际资本增持下的国际饮料代替国内的饮料市场。
据2019年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占据了国内碳酸饮料市场占有率的百分之92.2%。此外巴黎水、三得利等国外品牌也在中国铺开市场,国产饮料在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双重打击,渐渐淡出了消费市场。
Copyright © 华体会真人版/直播/华体会苹果版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10806号 网站地图